龙周刊 THE DRAGON WEEKLY

民族源远流长 繁衍千秋万代

拆“千人计划” 中国或因祸得福

最近美国华裔科技学术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联邦调查局(FBI)会密切监视那些曾获中国颁发「千人计划」资助的学者,甚至建议将他们全部炒掉,以防他们窃取知识产权云云。

此种耳语或媒体上的报道,也许含有不少别有用心的炒作,但它为人注意,应该与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及科技战有关。8月美国主要的生物与医疗研究经费提供者「国家健康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所长哥连斯(Francis Collins),写了一封致近万个收过NIH资助的科研单位或大学实验室,鼓励他们可与FBI多了解一些安全事项,此信可能火上加油,使传闻得到一点根据。

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神经科学家饶毅写信,怒斥哥连斯向特朗普主义屈服,政治干预一向公开的国际学术交流,NIH资助的研究与国防无关,NIH并不拥有受资助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何发此通告?哥连斯回应说饶毅想多了,他并无针对中国,且珍惜学术交流。但犹记得50年代麦卡锡狂潮时被迫害的钱学森及更近一点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文和冤案的华人社会,哥连斯的辩解恐未够说服力。

屈于政治 学术自由被干预

这个「千人计划」是甚麽一回事?学界不少人对它都会熟悉,它的全名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08年啓动,是内地众多吸引学术创新及创业人才的计划之一(另一著名的计划是「长江学者」)。它的基本要求是成功申请者要有博士学位,55岁以下,在国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担任教授职务,也欢迎企业金融机构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这些人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获批者有不少于100万元的一次性免税辅助,其工资中亦有多种税务优惠,但每年在内地工作不能低于6个月。「千人计划」中后来又设立了「短期千人」的计划,参与者每年只用工作2个月以上。

美国若真的要针对「千人计划」,矛头理应是指向那些「短期千人」的参与者,因为「长期千人」的目的根本是希望这些学者彻底回国,美国政府若要各大学炒掉他们,岂非正中中国政府下怀?至于「短期千人」的人才,他们在美国应有正职,美国的大学1年只有9个或10个月薪水,暑假时他们可到内地工作2、3个月,并无违反大学规则,这在学界常见得很,甚至有时被视作一种荣誉。

不过,「短期千人」在内地也颇引起争议,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是回国玩玩,收了钱后却无大贡献,在大约3年前,除了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单位可聘请「短期千人」的参与者外,此计划已被废弃。美国政府若是针对他们,便有点后知后觉,除了那些愿意到较落后地区的少数学者外,FBI恐怕找不到多少有用的对象去调查。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3年前撰文,狠批取消「短期千人」的不当,短期来华的学者平均质素远高于「长期千人」,前者下不了决心长期回国,多是对工作生活环境及政策没把握,他们需要一段时间磨合才会回国。

放弃美籍 回国打出一片天

事实上,有多位顶尖海归学者在过去也只是短期回去,建立了实验室后才彻底归国,上述的饶毅及清华的前副校长现在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著名学者,都经历过这过程才放弃美籍,在内地打出一片新天地。中国投放在科研的资金急剧增长,特朗普却意图大削研究经费,内地科研单位的条件比前吸引力大得多,若美国政府要迫害华裔科学家,可能有助这些犹疑不决的人更快地加入海归行列。其实,香港也应打他们主意,吸引他们到港。

美国政府的虚伪有时会使人大惑不解,申请到美国读书的人在美国的领事馆中,若被问到毕业后会否留在美国,一定要表明绝不会这样做,否则签证不会被批。但美国的国力却建基于吸纳了大量世界人才之上,美国今天的科技界,大半骨干都是华人与印度人,若华人都回到中国,美国的科技必遭重大挫伤。2017年,据《自然》杂志统计,中国在全球最顶尖的68份科学刊物共发表了9,087篇论文,排名世界第二,只及美国的46%,但与2012年相比,中国的论文数量增加了100%,美国却停滞不前,甚至下降,以此态势,5到10年间,中国或可超越美国。若美国排华,这改变便更快了。至少可以打击在美人才的信心。中国或因祸得福。

发表评论